千百年来,历史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悠闲度步,没有多少人嫌其步履颟顸。但是,任何时代都有少数先知先觉之士,愤于历史步伐太慢,奋力去推动历史,却少有成效。主张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”的林则徐、魏源等人,为促使国人接受“洋务救国”的主张,整整等了20年;为促清廷同意引进铁路、电报等现代技术,李鸿章等人也花了20年;为在中国实现宪政理想,自1890年开始,向往现代文明的先进中国人,在焦虑中等待了一百多年!仅仅指望不折腾、不内耗、自由自在地服务于国家的中国知识人,自1950年开始,在彷徨中整整等了30年!无论渴望社会进步的人士如何忧心如焚,历史总是从容不迫,我行我素,有时甚至无动于衷!有什么力量,能促使历史慨然举步、猛然奋进呢?我久经观察之后,发现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加快历史的步伐——它就是失败,旧秩序与旧制度的失败!
近代的败局
要在近代史上寻找败局,那是太容易了:那不啻就是一个失败的年代,简直败绩连连!不过,现在我想用一个新的视角:从失败中去发现成功的胚芽。这一观察就需要更多的精细。
依惯例,从鸦片战争(1839—1842)开始考察近代史。尽管近年有人提出新的看法:近代史应当开始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末,这种新观点无助于阐述本文的思想。说鸦片战争失败了、而且是很羞辱的失败,肯定无人反对。在数落近代中国的失败时,现代爱国者从来都不放过鸦片战争,所用的话语连中小学生都能烂记于心了。但若提出“鸦片战争失败的好处”,恐怕就无人接腔,能听到的恐怕唯有惊讶甚至愤慨!鸦片战争还能有好处?
岂能没好处,多着呢!不过此处只说两条:
其一是终于砸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,开启了中西交通。
其二是惊醒了这头东方睡狮,至少有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要弃旧图新、救亡图存了!可惜睡狮还醒的远远不够,而究其源则是还败得不够惨!持此看法者就包括最睿智的史学家之一蒋廷鮁!
其中的第一项好处,至今都有许多人并不认可;不认可的好处就很难说有什么用处。要使得如上两项成为朝野的主流认知,至少还得等20年;而要使它们发挥作用,则还需更长的时间。先进人士很着急吗?时局的演进就是这样从容!如果你能穿越到咸丰年间,你会发现人们根本无意于中西交通、师夷制夷!甚至根本就没有“以鸦片战争为鉴”这回事!
而且祸不单行,对于大清国来说,厄运并没有随鸦片战争而去,其后又是一连串失败:第二次鸦片战争、中法战争、甲午战争、庚子之变……。这些失败并没有促成清廷的醒悟与变革,并没有效法邻邦迎来中国的“明治维新”,乃至让大清国宿命般地走向“甲午惨败”,最后走向“辛亥颠覆”。当然,其间也不乏一些小步改进,主要不过是购进更多的洋枪洋炮而已。
辛亥之变无疑是大清国的灭顶之灾,是它的最终失败,它不再有机会从失败中学到什么了。另一方面,对于中国来说,辛亥却不是失败,而是划时代的胜利!为等待这场胜利,现代中国的先行者几乎耗费了一生、奋斗了一生。他们亲眼看到:正是大清的失败孕育了民国的胜利!孙中山奔走革命“凡四十年”,为什么没有更早一点迎来民国呢?因为那时大清还失败得不够啊。正是大清的彻底失败迎来了民国;辛亥之前的民国先贤,能不紧盯着大清的失败吗?
历史对所有人的启示就是:
自身的成功与对手的失败,两者几乎同样重要!
如果注意到:自身的成功与对手的失败,这两者有时并无直接关系,那么两者的历史关联就更让人惊异了。面对历史的如此波谲云诡、翻云覆雨,观察历史者该抒发多少浩叹!
现代的败局
中国现代史,是让无数人心潮澎湃的光辉历程,是新时代欢呼者眼中的辉煌画卷。概括这段历史的一句话频繁出现,它就是:
从胜利走向胜利!
既然如此,岂有失败来着?作为现代史的亲历者、现代史成果的享受者,我也希望如此。但哪来无失败的历史呢?
其实,如同此前的历史一样,现代史同样充满了失败,甚至更多的失败!我们就是这些失败的亲历者,此中没有任何虚构。
尽管有人高调宣布了不应区分“前三十年”与“后三十年”,但我还是忠实于自己的判断:两个“三十年”没法相提并论!我不知道该如何界定“后三十年”,是胜利?是成功?是超越?但至少可以肯定:它并非只有失败。那么“前三十年”呢?我不知道,“前三十年”的讴歌者会如何描述那些年,是完全的胜利?是胜败皆有?是虽败犹荣?至于我,如果不想欺骗自己,那么只能说实话:那就是接连不断的失败!终究没法将失败说成胜利啊。
从1953年开始的合作化运动胜利了吗?如果是这样,那么改革开放之后的“包产到户”——地地道道的“逆合作化”——该算什么呢?不妨顺便指出:整个东方阵营十多个国家的合作化运动,没有一家是成功的!你能证明唯有中国是例外吗?
1957年的反右运动胜利了吗?诚然,对于发起者来说,那确实是胜利,而且是史无前例的胜利;对于国家、民族却不是这样,那是明显的失败,而且是无比惨烈的失败,因为它摧残了55万顶级的知识精英,折断了民族的脊梁,毒化了国家的政治空气,彻底摧毁了知识界的信心……。
真不幸!反右运动并非最后一次政治运动。据统计,在1949—1976年间,一共发动了55场政治运动,整肃党内、军内、知识界精英无数,制造冤案无数,造成的损失简直不可估量。所有政治运动都是发动者的胜利,却是国家的失败,当然也是所有受害者的惨痛失败。这样的一胜一败,你在意的是胜利还是失败呢?你不至于对千千万万受害者的哀戚无动于衷吧!
在所有上述失败之中,不能不说到文革的失败。至少在两种意义上,文革是“前三十年”中最特殊的失败:其一,它是现代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失败,是需要整个民族为之赎罪的失败,关于它的教训,今天还远远谈不上认识清晰,甚至还有人坚决不肯承认对文革的否定评价,将“十年浩劫”悄悄改成了“艰难探索”!其二,这是唯一被发动者本人承认失败——或者部分失败——的政治运动,仅仅这一点,你就不难想象,此中有多么深重的悲壮与伤悼!发动者平生最钟情的就是文革,他曾说一生只干了两件事:将蒋介石赶到了海岛;发动了文革。他情愿接受文革的失败吗?
这就是历史的悲剧:就是盖世英雄也不能改变失败的记录!
也不能说“前三十年”就没有一次胜利;只是,唯一的一次胜利成了“前三十年”的殿后,那就是“拨乱反正”的胜利,也是开创“后三十年”的胜利。当然,这一胜利已经不属于文革的发动者了。
如果说,最终还是要将某种贡献与荣光归之于“前三十年”,那就是:正是“前三十年”的失败之完全彻底,在渴望变革的人士心中种下了“拨乱反正”的种子,从而孕育了后来改革开放的胜利。
今天,我仍然清晰地记得,一位后来游学欧美的学者,在文革刚刚结束之际悄悄对我说:我们得特别感谢老人家,如果不是他将一切推向极端,哪里有今天,哪里有我辈的活路!他的话含蓄了点,更直白的说法是:如果不是文革的彻底失败,哪有后来无数人的成功!当然,也不会有国家的成功!
这样由失败换来成功,值吗?且慢作肯定回答,你问过了那些长眠地下或者惨痛一生的牺牲者吗?
失败之霾
“失败换来成功”,这样的话语岂不是给人以希望,能不让人激情满怀,翘首以待!但冷静的人立即会发问:
你是在成功之后,还是仍处于失败之中呢?
如果是前者,当然不禁喜笑颜开、坐享成功;如果是后者,心中就不免要琢磨了:谁能保证,眼前的失败肯定能换来明天的成功?天下哪来掉下的馅饼?明天的成功岂不要靠今天的人去付出、牺牲!问题是,那些在今天期待、仰望、奋斗的人,是否正是昨天的失败者?他们将如何看待昨天的失败呢?
经历了1980年代那些激情岁月的人,不会忘记改革年代的那些憧憬与热望。改革之火曾经在许多人心中燃烧,但随着改革大潮的渐渐退去,随着一代改革功臣的逐渐谢幕,改革之火不再兴旺;如果没有完全熄灭,或许只是因为余烬尚存。当年的变革理想,即使尚存于心中,也没有人敢宣之于口了。天际尚未现出变革的曙光,因期待而焦灼的人们,不安地承受着等待中的沉闷。
这是阴霾下的沉闷,这是失败种下的阴霾!
此阴霾因失败而生,不妨称之为“失败之霾”。
失败之霾具有“失败”特有的种种晦气:阴暗、沉闷、凝滞、寒伧、窒碍,让陷入其中的人失魂落魄,意兴全消。经受过失败的人,已见证了第一轮悲剧;继而陷入失败之霾,岂不是经受第二轮悲剧!失败多半只是一种阵痛,不妨指望它将在瞬间消失;而失败之霾则很可能幽灵般纠缠着你,更长时间地折磨着你,让你无踹息之暇;这种折磨既是肉体的,也是精神的,既是即时的,也是长期的……岂不是更难承受的失败?
失败之霾,是压在失败者身上的第二重失败!
失败之霾既是失败的余烬,同时也是失败的酵素,它在不断酿造着新的失败——失败的情绪、失败的气氛、失败的绝望……。但这一切并不代表未来,未来的希望在于远处天际的一抹晨曦!
失败之霾固然寒气逼人,却并未完全失去余热,温煦的的分子仍然在其中躁动、聚集,形成新的热团,这种热团终将腾空而起,这或许正是变革的征兆与象征!
失败之霾是失败的结果,却可能孕育明日的成功,只是成功可能来得缓慢,让在失败之霾中等待的人们不免焦躁难熬。
成功之母
金庸别出心裁地塑造了“孤独求败”这一形象。我不知道,作者如何设想他的人物的内心世界。我宁愿相信,失败者本能地寄望于“败中求胜”。“败”如何会变成“胜”,这件事远不单纯,不是某个“黑格尔式”的戏法可以变出来的。此处不去玩这种概念游戏,宁可求助于某些常识性的逻辑。
我的逻辑至少在路径上很简单:
失败经由“失败之霾”变成胜利,亦即达到成功。
这岂不是说,原来让人颇感恐怖的“失败之霾”,实际上还是一个好东西:它竟然还是“成功之母”!或者不妨说,“失败之霾”就是成功必由此进入的前厅。在这个节点上,即使再不敏感的人,都会联想到“失败乃成功之母”!一点也不错,该联想的正是这个。唯一的差别只是:失败改成了“失败之霾”。然而,这一改动意义重大,它在原来的空白处补上了“霾”这种神奇之物,正是它孕育出了“成功”。现在终于清楚了:失败并不能直接变为成功,还必须经历“失败之霾”中的“十月怀胎”!
不必解释,谁都知道文革失败于1976年。同时也很清楚,改革开放的庆功宴不可能在1976年,而是在稍后的某一天,具体就不去说啦,准确日子并不重要。那么从1976年到改革庆功的那段时间呢?那正是文革之后的“失败之霾”,那时人们紧张、彷徨、焦虑,日子过得并不轻松,那是期待、盼望中的日子,个中滋味,过来人哪能不默记于心!有多少人有机会经历从万劫不复到浴火重生,怎能不记得重生之快,但那也是浴火之后啊。浴火之时未必不痛苦,但那是必不可少的“怀胎”之苦、“生育”之苦,能不值吗?
与个人比起来,历史的阅历肯定更广阔千百倍!历史所经历的失败、失败之霾、成功不可胜数,每一次经历都增加了史籍的积累,也扩大着史家与历史观察者的智慧。值得记住其中最简单的一点:
“失败之霾”催生了无数的成功,也让无数人在其中暂且苦度时日,昂首仰望成功!